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SSION - Earthquake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Fucking Young! x Victor von Schwarz



前陣子(好啦其實好像也有一段時間了...)讓許多人期待很久的男性線上時尚資訊及影像網站Fucking Young!終於發行了新一期2013年春夏的實體雜誌了~有別first issue的圍繞一個時代縮影的形象主題,這次Fucking Young的second issue則像是一整個面向的記錄,領著讀者回到在80年代出生,現約莫是20多至30歲左右的充滿力量與並有著目標的年輕巔峰世代們的童年印象─1997。

內容以1997為主題,分為5大章節,共14 個專題特輯以及影像,由插畫家Mario González,作家Brad Matsen及攝影師Luca Finotti,Alice Rosati,Michiel Meewis等人的作品及訪談帶我們回顧當年的時裝、藝術以及當時的流行文化。
整體而言影像的高水準相當令人驚艷,值得一提的其中也出現了近來搶遍各大秀runway名額的華人超模新面孔趙磊也於其中演繹一組迷人的1997眾像之一。而封面cover boy則找來了過去也拍攝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復古影像,長相清純(尺度卻意外地很開)的豐唇小可愛Ton Heukels帶上假牙套賣萌,更過分的是同組專輯中還有上一期的招牌菜Sebastian Sauve一起耍喜憨還輸出成海報每本附一張!完全光這樣就可以衝一本了啦(((喂~



同時如過去文章中所提過的,Fucking Young!的主理者Eduardo在發行第一期的實體雜誌BLOND時便決定在未來裡,每一期雜誌都會有和受到並值得矚目的新銳設計者們的聯名project,以凝聚這些各界的新生代給總是期待新血的時裝及藝術界帶來新氣象。
而這次的聯名合作對象,便是在馬德里時裝周曝光後相當受到注意的Victor von Schwarz設計師,同時也是身為Eduardo最好朋友(兼其個人時尚顧問 XD)的Victor了!

針對這次雜誌的主題,Victor捕捉當時90年代末期的兩個極端面像,使用一手感也帶有VVS向來的高級時裝的細緻韻味,用以是詮釋當時花俏古怪沒有界線的風格的,相當活潑的黑底水玉圖樣布料,與另一邊的較為厚實耐穿並代表了90年代的極簡精神的素黑質料相結合成雙面穿的bomber外套來表現1997的主題,並採用了最經典的MA-1版型,澎長袖和約略短身的剪裁超級可愛啊~~~
他也談到“其實90年代和現今這個時刻的連結很有趣,帶動街頭流行次文化的摩登酷小孩開始copy終極追殺令(Leon)、阿達一族(Addams Family),瘋狂的電腦數位印花四處亂竄,其實現在的流行就是90年代的流行,我們小時候的回憶,但對更年輕的孩子們來說這又是屬於他們的新的一個風潮,你不覺得我們正處在一個世代的交界嗎?這也是我選bomber的原因,是兩個世代的流行交接點。”(然後我回對啊感覺我們都要變老古董了,好怕被淘汰,接著兩個人一起嘆氣哈哈哈)。

而在聯名計畫訂下的初期,Eduardo對Victor將來台long stay的行程相當感興趣,所以提出了希望model能由我擔任(羞)的提議,並由我一起協尋有自我風格的當地攝影師進行宣傳影像之拍攝,以亞洲的視角呈現出這次的主題印象。
回想起來,雖然仔細評估我的交友圈裡應該算資源不少,但畢竟自己也沒有完全地以相當專業的角度接觸或執行過這類工作,所以一開始真的相當緊張也沒有頭緒,最後總算順利地邀請到在台北新一代的攝影師中相當有其個人風格和知名度,拍攝過許多臺灣新銳設計師作品,也為媒體及國內外名人攝影過的WE R THE CATCHER!非常豪邁地立即答應!當時真的很開心耶,因為自己算是在半個這個圈子裡,一直以來都有看到他的作品,所以很期待能跟他合作!


另外雖然Fucking Young!是男性主題雜誌及網站,但Victor認為不管是90年代的流行文化裡,亦或是以亞洲的角度出發,女性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可以說是主導著的,所以他認為也找一名女model來傳達這個概念,最後我們敲定了就讀於實踐服裝設計系的SASA加入這次的拍攝。

主要的原因除了對歐洲人來說她的樣子相當東方風情可愛系阿妹仔(?)之外,SASA的打扮及她喜歡的風格可以算是現今新一代的street kids的代表經典款(??),雖然這樣的打扮在街頭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歡迎,但其實放眼於台灣,真正喜歡這種流行的次文化並將其內化,甚至推展到自身作品到相當完整的人真的不多,不過SASA做到了,更甚至作品也被受邀至在日本街頭文化中相當知名也具影響力的店家DOG中販售,我認為不管是不是能夠欣賞這樣的風格,都不能否認她相當努力。(對她的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至也與她合作過的WE R THE CATCHER的相簿觀看)


這次的拍攝我們決定在背景乾淨又廣闊的北美館進行,雖然主要男女model各兩套所以其實時間並不長,但算是我第一次參與籌備並執行一個project,和攝影師、model接洽,處理並決定服裝以及妝髮的部分,同時還有場地的問題......等等很多,不過很幸運的這次一起合作的對象都是經驗值比我多五百倍以上的設計師及攝影師哈哈,所以過程相當順利也學到非常多該注意的事,也對WE R THE CATCHER跟SASA願意信任我們也願意幫忙覺得很感謝,現在完全理解為什麼實踐時裝周完大家都要感激文洗版了,沒有任何人可以單獨完成所有事,真的該對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心存感恩的心~~~就算這次其實並不是拍什麼超級大片但對我而言依然興奮,而且成果也在不少相當厲害的國際線上媒體曝光真的蠻爽的哈哈,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感到非常滿足~希望未來有很多機會可以繼續接觸這些工作。


如果對Fucking Young!的這期雜誌及全球限量20件(據透漏目前已經接近完售了!)的聯名外套有興趣的朋友,你除了可以藉由上方的第二支也是由Victor非常多才多藝到有點過份(model兼演員/畫家/攝影師/雜誌創辦人...)的好友Albert Madaula所操刀的90年代風格的預覽兼model色誘攻勢影片一窺部分雜誌內容之外,你也可以至位於台北東區的merci店家或他們的fan page詢問,雜誌及外套目前店內皆有現貨,可以免去你在線上購買的久候。
限量的外套他們也是在台唯一與官方洽談過的販售點,但因為數量太少了所以也只有兩件!基於兩者成品的高質量、以及兩方背後為其所付出的心血,我真是要內舉不避親地誠心跟大家推薦啦!賣光光哭到沒目屎也是無法度的哎鄉親湯湯水水們~快趁他人想到夏天過後是該來一件可愛又實穿的外套邊閱讀時髦的雜誌培養美學內涵之前搶先一步,然後指著他們的鼻頭說太遲了並大笑吧!哇哈哈哈~

*** 設計絲~本人啦***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關於寄賣這件小事


並不是針對任何對象,但近來我對臺灣的許多店家所採取的,以寄賣做為主要的經營模式感到越來越沮喪和反感。一開始我沒有多想也並不是太在意,直到我幫Victor處理和接到一些臺灣店家的詢問後才意識到,原來實際上是有越來越多的owner選擇以這樣的模式來降低成本,更甚至有整間都是以寄賣的形式在販售,卻美其名是提供新銳設計師舞台的店存在......

起初我察覺到的時候,單純的以為我不爽的點在於覺得這像是在吃年輕設計師、新銳品牌的豆腐。怎麼說呢?若單比較銷售點的寄賣及正常的訂購兩種販售模式的盈利對他們引進的品牌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寄賣的型態無疑是店家將應屬於自身的營運的風險成本推回給品牌或是設計者本身,我覺得這是不公平也不負責任的。

可想而知很多人會有“不能這樣說,因為寄賣也是提供一個實體曝光的管道,對沒有知名度的新人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幫助及恩惠(?)了,怎麼要來計較這些東西呢?”這類的想法,但說實在的,聽起來完全就跟那些企業大老闆或是成功人士們聲稱要大學畢業生不要在乎薪水,有機會讓你們進這些大集團大公司免費實習就是祖上積德啦,有沒有學到東西最後成不成功可是不干我的事喔的立場是沒有兩樣的。包裝成掌握資源的一方所賜與機會,隱身在下位者的自願性背後的卻是一層看不太到的變相剝削。當然相較之下,店家和新品牌新設計師之間的這層壓迫可能規模微小到令雙方都覺得無需在意,但我認為店家一方除了維持店務的營運之外,其實還是有一些層面上是必須有一些責任該要承擔,又或者可以說這些也是一間店該要去負擔的無形成本之一。
平心而論,我們都知道台北房價租金已如脫疆的野馬般失控,現今若非大量批東亞他國便宜成衣販售的小店們其實都很辛苦,但說實在的,每一季所引進的品牌若都以正常且正式的訂貨程序去跑的話,成本真的有龐大到你的店家無法正常營運而必須採取這種相對投機取巧的模式嗎?我不相信,而且最讓我介意的是,許多店家它們店裡同時也販售由他國所引進的品牌,但卻都是以正常季前order的程序上架的......

同時除了壓縮供貨方的品牌生存資源,於道義上的稍微不名正言順之外,令我對寄賣覺得不耐的另一點便是,寄賣模式其實它也透露並影響了台北街頭的商家環境生態,使得不同店家之間各別的特質及形象漸漸在消失。一樣的那幾位年輕新設計師們的作品,一樣的都在那幾個寄賣點寄賣,也引進一樣的低成本外國街頭品牌,那究竟這間店跟30公尺外的下一家有什麼不同呢?最後每間店都一樣了,毫無新意地扼殺了街頭及流行的多元可能性,製造了一堆複製人大軍亂竄。
我向來都認為其實在有限的預算,往往才能篩選出最符合自己且精緻的品味,這也是因為那些所謂真正的fashion icon之所以長久不衰地被眾人追隨的原因之一,他們知道自己的特質並懂得去凸顯這項魅力,而不是不斷將最貴最花俏最流行的單品都穿上身掛成聖誕樹一樣。同理,我認為以正常程序去費心精心挑選品牌以營造店家自身氣質形象,做出市場區隔才會是現在這個時間點上能長久又不臭掉的唯一途徑了,畢竟販售大量便宜仿冒成衣、找一些臺灣的新品牌零成本的寄賣、跟進其他店家聽說很賺的門檻相當低的新街頭服飾品牌...等等這些策略或許可以救急,但當每個人每間店都在做的時候,不斷的惡性競爭的循環,就是在消磨整個環境使之更加惡劣了吧。

如開頭所說,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太在意這件事,可能只是看不順眼,直到突然轉念想到,若我們屏除掉直觀的道德角度去檢視,單純以立場及心態來看的話,或許店家們要求台灣新銳設計師們以寄賣模式在店裡販售這件事,其實和購買仿冒品的人的心態其實是有點相似的。都是將這些創作者們的作品完全扁平物質化成一串數字,當然買的人要便宜,賣的要賺多了。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才發現最後的影響可能是比我過去想過的深廣得太多了,也感到格外諷刺。

但說到底會不會是我太天真了呢?只是在資本主義為中心結構而建築起的世界裡,所有被創作出來的作品的最終目的及成功與否都該以商業性作為標準嗎?這又讓我想到了前陣子幾乎和Balenciaga畫上等號的Nicolas Ghesquiere驟然離開關心時裝的人們引發不小震撼的事,他第一次談到當初離開的理由:

“他们不停地说自己热爱时尚,但他们没领悟到,时尚不是酸奶或者家具那样纯粹的商品形式。他们不理解时尚是一个过程,于是就把时尚变成了可复制的、扁平的存在。”

這讓我想起一直關注跟思考的問題,究竟服裝跟時尚這些跟風格、時代、跟個人氣質內涵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並且是活著的東西,到底是怎麼被物化上架在終點商店裡,更甚至被抽取出來再拷貝複製,完全成為一形而下的道具?

若又回到寄賣這件事上來看,我想最後還是得取決於一間店的主理者,究竟當初是因為熱愛服裝才還是單純開了一間想賺錢的店吧?總歸來說我並不是主張寄賣是一件十惡不赦壓榨弱勢的手段,只是當你如果真的是熱愛服裝、時尚,不管是販售的店家,或者是購買的顧客,我覺得都該有一些最基本的責任去支持給這些由創作者從內挖出來的,關於他生命經驗而誕生的作品,它們都值得一份尊重,不管買家賣家,愛它就買它吧!如果我們都只顧佔了這些小便宜而導致抹滅掉更美好的環境跟時代來臨的可能的話,鬼島永遠回不到福爾摩沙的吧?